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正文

四川昌轩钢结构公司

  他以精诚之心

  浇筑事业,

  以工匠之心

  淬炼品质,

  在孜孜以求的

  奋斗过程中,

  以实际行动诠释

  结构工程师的

  使命担当。

  序

  

  出生日期: 1981年10月

  毕业院校: 华中科技大学

  学习经历: 2000年9月-2004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

  2004年9月-2009年6月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12月-2009年6月

  赴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助理;

  2009年7月至今

  入职中南院工作。

  职务职称:第三结构工作室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兴趣爱好: 业余时间喜欢看看电影

  开车太快,走路太慢

  享受骑行时的兜兜转转

  

  角色转换迎挑战

  对于陈晓强博士来说,科研工作是一件既有挑战又让人兴奋的事情。初入CSADI的他,并未像其他工程师那样进入设计部门,而是在技术发展部(现技术质量部)工作。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架起科研与工程实践桥梁的第一个项目是被称为亚洲最大高铁站房的郑州东站——“地震下动力弹塑性分析”。

  

  ▲郑州东站 实景图

  郑州东站由CSADI副总建筑师李春舫团队主创,体量巨大,设计复杂,刚接到任务时,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字:懵!图纸不熟,资料不详,软件有待摸索,该如何下手?多年的专业训练让他迅速回过神来,既是难关,何妨迎难而上?熟悉设计图纸、查阅技术资料,逐步厘清思路,但分析软件却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拦路虎”。彼时,公司使用的大型结构有限元软件为ANSYS,而郑州东站的设计电算模型为SAP2000,二者之间并没有接口。

  

▲ANSYS分析模型

  

  ▲ANSYS分析结果

  由于模型体量巨大,重新建模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且容易造成遗漏或差异,从而导致动力分析与实际设计不符。为保证分析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他决定自己动手,连续加班两周写下4000多行程序,顺利实现模型转换,圆满完成分析工作。仿佛,科研分析与工程实践之间的鸿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陈晓强写的代码

  陈晓强博士敢于直面困难、善于深入钻研的工作作风在丰台站(设计完成,暂未实施)设计过程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在丰台站方案设计时,CSADI副总建筑师唐文胜率领团队深入挖掘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和京味文化,以现代建筑手法生动诠释“盛世丰台”的创新意蕴。

  

  ▲丰台站 人视效果图

  美轮美奂的建筑方案对结构工程师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建筑方案效果的有效实现,要求突破原来在到发线间距之间设置双柱的方案,设计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提出采用滑移减震缝取代传统的双柱防震缝。作为部门骨干,陈晓强不计回报,承担起项目弹塑性分析、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的联合减震分析等难度颇高的部分。

  

  ▲丰台站 内景效果图

  为确定滑移减震缝中粘滞型阻尼器的数量、方向及参数,陈晓强在CSADI总工程师李霆的指导下,反复开展动力时程试算和分析,最终在综合考虑抗震设防性能目标以及综合造价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了合理调整与优化,成功满足了业主和建筑专业的方案需求。

  

  ▲丰台站 阻尼器滞回曲线

  不计成本地默默付出终将迎来丰厚的回报,为满足项目需求而研发的滑移减震缝,成功申请到了国家专利。然而,成绩的取得并没有让他就此止步,反而更让他开始检验自己存在的不足,从科研到设计,从设计到现场,在他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百炼成钢获“免检”

  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经常被用于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在工作中启示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毕竟“20%的付出即可收获80%的成果”。对于面临绩效考核的设计人员来说,付出80%的时间获得20%的成果显然“并不明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效果图

  然而,注重投入产出比的“经济理性”在遭遇结构设计的“科学严谨”时却碰了壁。在陈博士看来,“结构设计责任重大,容不得丝毫马虎。安全,只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底线。品质,才是结构设计的更高追求。”行百里者半九十,匠心打磨精品,何惧多些付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中央兵器大厅效果图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由CSADI总建筑师桂学文主创设计,作为大型改扩建工程,项目现场服务工作量大、协调任务繁杂。陈晓强博士作为该项目施工阶段的专业负责人,数十次赶赴现场,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与做设计不同,在现场服务过程中,更多的则是解决结构专业以外的问题,比如室外道路施工、市政管线接入、幕墙施工、内装施工、设备安装、展陈设计、展项布置等诸多方面。

  

  ▲吊挂飞机方案

  实验现场

  

  ▲展览飞机

  起吊现场

  

  ▲展览坦克运输

  

  ▲东风二号导弹竖立固定方案研讨

  建筑作品的完成度和建成后的品质,不仅与设计相关,更受到施工的极大影响。为使最终展览效果达到预期目标,陈晓强博士在公司相关领导的指导下,深入现场积极对接军博工程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项目专家顾问,针对现场问题逐一研究讨论、调整复核、高效解决,期间承受的压力与付出的精力远超设计阶段。

  

▲陈晓强在军博施工现场

  “苦心人,天不负”,施工现场的精益求精不仅为军博等项目的圆满建成立下功劳,同时,经验的累计也在反哺并提升他对前端设计的体悟,加之一贯对图纸设计的严谨认真,校审专家们对他提交的图纸很是放心,甚至曾有专家表示,“陈晓强画的图是可以‘免检’的”!

  

  

  杀鸡何妨用牛刀

  随着设计水平的日益精进,陈晓强博士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并在超限结构分析和设计工作中攻坚克难,逐步独当一面。近年来,他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了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R7、R8、R9项目、华电集团华中总部研发基地、山东省科技馆新馆等重大项目的超限分析与结构设计工作。

  

  ▲山东省科技馆新馆 立面透视图

  山东省科技馆新馆作为全国特大型科技场馆之一,由CSADI副总建筑师李钫团队担纲设计,“山海无限”的创意方案生动体现出山东省深厚的海岱文化和山水意蕴。位于中庭处的钢结构,既是建筑师追求的设计亮点,同时也是结构审查专家关注的要点。一方面,在建筑师看来,结构布置与建筑效果结合的不够完美;另一方面,审查专家认为结构方案不够安全可靠,双方意见存在较大冲突。

  

  ▲山东省科技馆新馆 鸟瞰图

  在CSADI副总工程师、第三结构工作室主任李宏胜的支持下,陈晓强博士带领团队多次研讨,从前期方案配合到中标后的方案调整、从结构体系搭建试算到完成分析汇报沟通,数易其稿,奔波往返,最终既有效满足建筑方案要求,同时也获得审查专家的高度认可。

  

  

  

  

  1 2

  3

  ▲中庭钢结构方案比选

  

  不为外人所知的是,经常与超限结构打交道的“牛”博士也有一段趣事。 因部门工作紧张,有项目组人手不够,部门临时安排他画几部楼梯,对此他欣然接受并积极与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做好配合。有同事跟他开玩笑,“博士画楼梯,如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了吧?”他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作为设计人员,对结构的每一部分都要同等重视,同样充满热情。只要能为提升设计品质贡献力量,杀鸡用牛刀,又有何妨?

  

  

  此心安处乐陶陶

  正是由于对工作持久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陈博士的努力得到领导和身边同事的高度认可,并先后被评为CSADI“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集团公司“先进标兵”。

  

  

  

  ▲陈晓强获奖证书

  逐步走上技术领导岗位的他,正在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带领项目团队开启新的征程。在陈博士看来,带领团队不仅要技术过硬,同时也要当好“观察员”、“后勤员”和“抢险员”。

  观察员——做好外部协调工作,合理安排内部分工,清晰认识任务重难点,预判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后勤员——做好各类会议、设计、出图工作,不盲目转嫁给设计人员;

  抢险员——及时帮助团队成员解决设计、施工中遇到的急难问题。

  让他安心的是,团队成员都是年轻人,彼此关系融洽,没有距离感。日常工作的愉快氛围,使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既并肩承担通宵画图的辛劳,也一道分享任务圆满完成后的喜悦。

  这种感觉,在陈博士看来:就像当年在大学时一样!

  专业·寄语

结构设计,攸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容不得一丝马虎;结构工程师,必须踏实严谨,时刻牢记质量第一,不懈追求设计品质。

  作品·展示

  1

众大美誉广场,设计中,10万平米,超限高层,项目咨询负责人,第三结构工作室;

  

  

  2

山东省科技馆新馆,设计中,8万平方米,超限公建,结构专业负责人,第三结构工作室;

  3

随州市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设计中,10.7万平方米,超限分析负责人、BRB设计指导、校对之一,第三结构工作室&第一结构工作室;

  

  

  4

  华电集团华中总部研发基地,设计中,35.4万平方米,超限高层,结构专业负责人,第三结构工作室;

  5

武汉外国语学校鸿润分校,在建,11.3万平方米,结构专业负责人,第三结构工作室;

  

  

  6

随州市规划展览馆,已建成,1.8万平方米,结构主要设计人之一,第三结构工作室;

  7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建成,11.7万平方米,设计阶段专业子项负责人、施工阶段专业负责人,第一结构工作室;

  

  

  8

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A04地块R7、R8、R9项目,已建成,12万平方米,专业负责人,第一结构工作室;

  9

武汉经开万达广场,已建成,36万平方米,结构主要设计人之一,第一结构工作室;

  

  

  10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迁建工程,在建,27万平方米,结构主要设计人之一,第三结构工作室。

  科研·成果

  1. 基于应变柔度均布荷载面的结构损伤识别,《第九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作者,2010年;

  2. 屈曲约束支撑及粘滞阻尼器在抗震加固中的应用,《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11年;

  3. 具有滑移减震功能的结构缝,实用新型专利,排名第二,2012年;

  4. 中日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对比分析,CSADI科研课题,课题参与人,2015年;

  5. 结构计算中楼层桁架梁的等代方法及分析,《建筑结构》S1,第二作者,2017年;

  6. 超长结构温度作用分析与结构设计,CSADI科研课题,课题主持人,2017年;

  7.《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设计规程》CECS285,规范编制参与人,2017年;

  8.《模块装配式钢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武汉市地方标准,编制参与人,2017年。

  微信 文字-大熊 编辑-内特 校对-WY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